您的位置: 主页 > 经典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20篇)

时间:2023-02-15 17:22:13  来源:养殖之家网   作者: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篇)

  通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成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了解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来了解整个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下面谈一下美国的单边主义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

  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奠定了基础。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之而来的是兴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要错过珍贵的和平年代。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国防、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充分保障国家安全。

  二、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有了良好的外交,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吸引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2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__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__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3篇)

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1世纪的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的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具备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们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

回顾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4篇)

  摘要:在当前, 我国双重模式转换阶段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而找出其形成的趋势及原因和特点,从而“ 对症下药” 采取对策, 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稳健,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趋势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从内部环境看,国内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通货膨胀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积极与消极因素并存,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

  第一,中期通胀压力并没有解除。从短期来说,明年将不存在通胀问题。但是,随着全球大宗商品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美欧虚拟经济将带动实体经济下滑,甚至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之中;西方将开动印钞机大发钞票,一旦经济再次启动,通胀还会卷土重来。

  第二,20xx年上半年,我国将受到滞涨冲击,高通胀态势难以扭转。下半年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显著标志是GDP同比增速稳定上行,通胀压力将随着经济减速、供给增加、预期好转和宏观调控部分缓解,物价明显回落。预计明年各季度CPI同比涨幅分布为3.9%、3.9%、3.5%、2.4%,全年达到3.5%。20xx年我国潜在GDP增长率约为10%,如果实际GDP增长率为9.2%,将低于潜在GDP增长率0.8个百分点。

  第三,消费减速。出口下滑,必定带来消费增速减缓。我们预计受股票市场走低和出口下降的影响,20xx年中国消费会缓慢减速。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假如政府不管制房价,房价这个泡沫又太大,不可收场。这造成两难。 解决的根本在于央行控制滥发货币的政策,这又牵涉太多问题。

  其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是,假如央行不滥发货币造成虚假经济繁荣,我们还能保8吗?假如我们的经济没有保8,我们最近的所谓经济成长和财富增加方面真实的成就有什么?这样探讨下去会动摇执政基础的,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另一个问题是房价一跌,地方政府失去最大的财政收入,而地方政府已经变得臃肿庞大,谁来养活他们?中央收入年年高速增长,养活京官,地方就依赖对民脂民膏的抽刮全赖房事,这房事可不是一定让你高潮的事。

  所以为了配合两级政府各方面利益,央行只能采取极度宽松的银行政策,只要不断滥发,就会不断通胀。

  2、政府主导的投资体系

  众所周知没有监管的政府投资体系效率低,腐败多,但官员乐此不疲,一是容易出业绩,二是容易捞外快。

  3、联系汇率制度

  三、控制通货膨胀的建议

  在这种复杂形势下,2011年xx政府应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二、价格问题,物价上涨首先得弄清楚物价上涨的成因,根据成因综合采取各项政策,而不能简单看到CPI过3%就盖一个通货膨胀的帽子,单一采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三、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的总规模,防止流动性在20xx年紧缩后大规模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房价。

  四、要进一步强化和健全政府金融机构,理顺中央银行同各专业银行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借助政府的力量, 特别是融资活动方面, 必须有一批国家政策性银行, 以其资金力量 , 贯彻执行产业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协调经济发展, 实行宏观战略。在工作方法,中央银行要改变目前对专业银行管得太具体、统得太死的弊端, 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力盈研究宏观金融政策。

  五、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5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情况,我们对全国高校进行了网络调查。主要采用两种网络调查方式。一是进入高校校园网查看。首先打开某大学的主页,看主页上是否有“搜索引擎”功能模块。若有,则输入“形势与政策”检索字段,查看该校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报道,了解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考核、形势报告与专家讲座等。若无“搜索引擎”,则查找“院系设置”或者“机构设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看其中的机构设置中是否有“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或者通过该校教务部门网页上的“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专栏查看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二是用题名为“形势与政策”的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某某大学(或某某学院)形势与政策”,搜索关于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新闻报道页面,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情况。另外,通过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检索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或者校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的情况。

  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并汇总整理资料后显示,截至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校共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共约58个,其中“211工程”高校占7个,普通本科高校占36个,高职高专类高校占15个。相对于全国2300所左右的高校而言,也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的总量偏少。就精品课程的级别来说,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没有评上一门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在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有11个为省级精品课程,有5个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他的还没有评上各级精品课程。从创建时间上看,2006年建站的有5个,2007年有8个,2008年有10个,2009年有12个,其余的为2010年及其以后开始建设的。由此可知,在58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中,有半数以上是前几年为了参评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开始建设的。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重“格式化”克隆,轻个性功能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学科内容,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实效性和专题性等特点。作为功能完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还要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网络教学功能模块。检索到的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其中有80%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的栏目设置模式来制作网络课程。主要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题库资源等功能模块,其中添加“动态信息”的比例约20%,添加“交流答疑”约15%,添加“其它模块”约20%。网络课程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都没有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特点,突出课程的优势。设计“格式化”,课程结构、功能设置和呈现方式等缺乏多样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功能模块设计不完善,比如,有的只是将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上传网络,无音频、视频资料;个别有音频、视频资料,但声音及视频的播放不流畅、不清晰;有的设置了目录菜单,却无内容链接;有的模块内容空白,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堂的“电子翻版”;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内容缺乏时效性,拓展性知识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2.重教学信息呈现,轻导航系统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良好的导航系统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地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学习。调查表明,一些“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主体的感受,不注重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导航系统,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多媒体动画大多只强调画面呈现,教师电子讲稿内容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资源庞杂,追求信息的呈现;导航设计偏平化,致使课程内容埋藏的深,浏览路径较长等。由于只注重学习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导航功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信息大量呈现的压力下,不但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目前尽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逐渐显示出来,由于网络课程导航功能的不完善,加之多数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不甚了解,网络课程学生的点击率不高,使得网络课程的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人气难以汇聚。

  3.重静态教学模式构建,轻师生交流互动

  静态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师生定位关系在每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不会随便改变的,是静态、不变的。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 不仅要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模块, 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模块。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情境等等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课堂进行学习。从现存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来看,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交互功能模块的只占20%。大部分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师生互动环节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虽然有影像视频、动画素材等多媒体元素,但是课程网页仍以以简单的静态网页形式呈现,缺乏交互、反馈的功能模块,课程与学生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导致通过网络课程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求教的学生少。有的学校的网络课程显示,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了,但是学生在学期中提出的问题,都还没有教师回答,互动功能模块一片空白。网络教学之教与学的时空是分离的,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乏信息交流,则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在于:一是网络技术支持不够;二是和常规教学比较,网络教学管理规范尚在建立中, 因此,教学管理脱节、失范、滞后现象较普遍。

  4.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

  经常保持对网络教学信息的更新,是网络教学的生命所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管理的问题。在检索到的网络课程中,“更新频繁”的比例约20%,“经常更新”或“多次更新”的比例约20%,“每期更新”的比例约20%(参见表1:网上搜索到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网站及其更新情况);“基本没有更新”的比例约20%,“从没更新”的比例约20%。较多的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更新速度慢或者基本没有更新的其原因在于:几年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想搭上评选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末班车,为评而建,疏于管理。有的在当年申报建站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课程内容,有的甚至出现网络课程的课件不完全或网页链接不上的现象。教学信息更新慢,信息陈旧,学生不愿意再访问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违背了国家鼓励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

  1.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网络课程质量的优劣最终要通过评价来实现。但是,从1999年至今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2002年6月正式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外,对网络课程评价仍未正式出台相应标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说,应该尽快出台科学、规范而又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机制,使高校在设计、开发、优选、评价网络课程时有据可依,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既要重视课程的前期建设,又要重视后期管理,杜绝“虎头蛇尾”现象。

  从课程的具体建设层面看,既需要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积极投入,也需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多等特点,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由教学骨干、信息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精干的教学团队。

  2.强化“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非用于支持教师的教;要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导航系统的作用。通过合并项目,打破从属关系等方法,缩减导航最大宽度,优化设置可视化的教学信息导航系统,引导学生快捷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自觉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

  3.夯实“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发挥网络课程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势,第一,要把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方便教师修改和更新教学信息;第二,加强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设计,设置有科学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 使学生能简便地选择所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可视性。如,以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基础,构建主要知识点,形成单元教学模块,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利用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通过引人入胜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新颖的内容、闪耀智慧火花的观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网络课程的点击率。第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及时更新,保持资源的活力,充分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色,使师生适用、好用和爱用这些资源。

  4.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与效益。为此,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特点,确立教学信息的扩充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点,优化设计师生网络交互界面,如开辟集中答疑、教师信箱和常见问答库等交互操作模块,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重点、难点解答;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电子公告牌等方式,随时交流,通过实体课堂与虚拟网络两个课堂的互动,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5.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网络素养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教育教学功底,而且要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技术教育,2011(1):58.

  • 形势与政策论文 推荐度:
  •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推荐度:
  •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 推荐度:
  • 治安形势分析报告 推荐度:
  • 论文自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6篇)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形势压力也与日俱增,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质受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本文主要对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城市规划;水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城市扩建过程中还造成了大量周边湿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恢复城市周边湿地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饮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环境治理应突出重点,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强化节能减排、效益原则

  与区县减排工作挂钩,把COD削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到区县水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中,明确各区县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等量化指标。切实保障三个达标,即污水处理率必须达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必须达标、COD的减排必须达标。合理安排资金,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4、治本方针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线村镇、企业密集,污染来源复杂。为此,河道治理将坚持“先截污、后清淤、先治理、后换水”的原则,周密排查河道沿线污染来源,大力实施清淤、截污、生态护坡、河岸绿化等措施,加强河道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时,各区县还将坚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同步建设,大力提升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妥善解决污水出路,切实提高河道水环境质量。

  5、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市水务局于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环境考核办公室,将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纳入考核范围,各区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本辖区内建立水环境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机制,有效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本市河道水环境实施“河长制”管理意见,即将公布全市主要河道“河长”名单,构建完善的河道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为今后本市水环境由加强治理向强化管理转变打好基础。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术的应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体现在河流利用水面变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为沉积物沉积,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调整,从而减少其调节和存储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确保顺利排出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避免了洪涝灾害。底泥疏浚是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已被广泛使用。可见,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是基于城市河流水污染后缺氧的现象,人工的向水体中注入空气或氧气,从而加速水体复氧的进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河流氧气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动站充氧平台两种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水质不同时期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3、调水引流水质改善技术

  贯穿城市的内河河网水系,因为控制结构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够连接到外部的水体,造成水处于静止的状态,当天气炎热的时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浓度就会降低,容易导致水质变坏。通过改进水域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局部水体的自净能力,许多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部署中,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植物修复技术

  对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复应采取生态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天然湿地,在河岸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生植物和其他湿地植物,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种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的吸收,从而降低和遏制富营养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体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的效果。

  5、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自净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从而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以提高纳污水体氧化降解有机物能力的一种净化方法。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曝气技术、生物膜技术与投菌技术。生物净化技术,其成本低,对环境的影响小,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体污染处理的最佳选择之一。生物净化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分解菌株的培养也将被筛选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之中,是未来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发展趋势。将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添加到河边,能够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加速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而且也实现了河流的生态修复。生物产品的运用将成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现有防治技术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环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线网络,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气、引水排水水质改善、植物修复、湿地水净化技术等河流强化净化技术。能够应对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状况,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城市河流的健康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7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正向多元化、体系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沿线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沿线经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已将成为我国沿线经济新的发展格局,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推进,有效的将我国的各个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沿线经济;沿海城市;金融贸易

近几年,我国对内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转变后,我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传统的沿线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沿线经济的经济产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主席提出“”经济发展战略理念,“”不仅为我国对外的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国的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机遇,更起到了带头的组作用。本文就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其发展的优势即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转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也有效地促进了“”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

一、对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均为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人口数量,需要较大的经济市场。但是,在这些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消费也是有限的。我国作为发展国家的一大强国,要积极的做好带头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的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见到最低,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不仅仅可以大量的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并且品种也是多样化,同时也向我国城市供应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同时在“”的沿线发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处于上升期,它们对公路、铁路、建材、通讯等产业,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产业正好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含有的,并且在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近几年,我国作为亚洲沿海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二、“”的沿线经济促进了我国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讲话中说过,明确的提出了“”沿线经济战略理念。“”沿线经济是国际间产业经济合作之路,它不仅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给我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就业率,有效的增强了我国城市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风险抵抗的能力。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在“”的沿线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在“”的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本国在“”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发展经济战略,这样可以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的可以有效的调整我国沿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同时也是我国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互补的优势。目前,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机制。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讲话的过程中,明确的提出了中国高铁建设与泰国大米进行互换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保障,也推动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换句话说,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我国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了工业制成品、制造业材料、轻工业产品等产业结构的需要。我国在“”沿线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这也包括能源、交通、农业、金融、旅游等基础建设,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上涨的状态。在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和一些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这样可以让我国的货币,成为世界贸易交易过程中,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样也可以促进我国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仅仅能促进了我国货币走向了世界,也促进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行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贸易发展的重要经济理念,并且发展的领域不断的扩大,有效的促进了“”沿线经济在我国货币的贸易交易圈,使我国的金融贸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

根据我国相关的部门的调查和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达到3.84万美元。但是,在信用货币的时代,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负担。目前,我国的储备外汇的边缘成本已经超出了实际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应当的根据“”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引导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发展,这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在“”沿线经济对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发挥在那的过程中,有效的帮助了我国解决这一难题,将外汇储备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经济路径。若是我国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对外投资项目的发展,这无疑是将中国对外的金融产业从外汇的储备、投资等金融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的转变,实现中国对位输出资本和投资实体经济的模式。在“”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经济的对外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本文对“”沿线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增强了国内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效益,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历史。但是,在“”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一些“”沿线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以高速的发展状态进行,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在国际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让我国的经济出逐渐的成为世界发展中的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张凯博,刘冬.“”沿线经济体银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及风险评估[J].国际金融,2021,05:40-46.

[2]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21,05:598-605.

[3]张海霞,李季鹏.“”沿线国家投融资环境和我国外贸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17:1-3.

[4]李晓,李俊久.“”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10:30-59+156-157.

[5]巴曙松,王志峰.“”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38-49.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8篇)

  摘要:曾几何时,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一直是我国值得称道的外交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字:周边关系;中美关系;发展

  在2011年年初,有学者总结2010年的中国外交,用了3个“年”——“周边年”、“海洋年”、“危机年”。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二是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面对不可改变的变化,我们该怎么办?这是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应在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正确看待美国及美国的“高调重返”

  1、中美差距依然很大,别不把美国当回事

  2、放眼世界,别把美国太当一回事。不要把眼睛老盯着美国。我们过去太在乎美国,美国的一举一动,皱个眉撇个嘴,我们都要琢磨半天。不要把美国太当回事。美国是我们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但不等于我们一切都围着它转。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边也是全方位友好。跟全世界的关系理顺了,反过来,也有利于发展与美国的正常关系。

  3、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中美是对手,未必是敌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视中国为敌人。美国在恐惧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

  4、“高调重返”难以短期实现。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西方困境并为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这些对它来说是比较深层次和长期的制约,使得它难以顺利地推进它“重返”的计划,有很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它,所以我觉得对美国重返亚洲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看待,而不要过高地估计它,认为它是完全冲着我们来是、对我们完全不利等等。

  (二)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

  解决问题,关键在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根本的法宝。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必须要过这一关,躲不过去的,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0年,我国提出了要“塑造周边”,但是要怎么塑造,我们自己先得有个计划,得先有个模子。连模子都没有怎么塑造?这方面我们得学学美国!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有所作为”、要有威严的一面,就是不能只做“老好人”或是“和事佬”,要能让一些国家觉得中国难以挑战、难以侵犯、难以“忽悠”。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三)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中国应该一方面通过继续深化经济联系,巩固与周边关系。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9篇)

  [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师资力量欠缺、项目宣传力度不够等,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课程体系,打造宣传服务平台,探索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英国政府也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视作优秀领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技园、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2015年,在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个省份的高校也相应推出“省大创”“校大创”项目。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创”项目的经历,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1.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大创”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创新创业工作,因而学生有很高的自主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创”项目很多都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选题。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来讲,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之外,学生都需要独立探索和钻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与“80后”相比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普遍较好,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学负责网络线上宣传、推送育儿知识,有的同学负责线下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武术教学等,还有的同学负责文案、经费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担遇到的困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宅男宅女”,平时“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过网络不用出门也可以解决吃饭、购物、休闲娱乐等问题,这无形中就缺少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合作共赢的社会,与人沟通已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在开展项目寻找市场客户时,学生体会得尤为深切。他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谈中,要一边聆听一边分析对方的需求,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尽量展现自身团队的优势,争取达到共赢。经过几次成与败,学生们在与人交谈时,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沉稳。

  4.创新素养不断提升

  从项目的选题、项目申请的撰写到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经历了多次头脑风暴,每一环节都不是简简单单百度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的论证。只有勤动脑、敢创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经过项目的锤炼,学生们已经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创新素养也不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的瓶颈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也不是鼓励学生休学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一种核心素质。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创”项目并非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借此项目丰富自己的业绩,这也违背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学生对“大创”项目认识有偏差,盲目申请,但后期或因无法兼顾专业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难以坚持到底。

  2.师资力量欠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受专业知识、创业经验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放弃,最后导致项目失败。所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过于繁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或辅导员,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给不了建设性意见,失去指导的作用。

  3.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指导教师找一些成绩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当看客,因此难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围。

  三、对独立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专业教育,应将其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对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应形成体系,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形势与政策”之类的系列讲座应安排固定的时间、有系统的规划,并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应探索以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服务平台,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向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的目的。其次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现阶段类似大学生创业的大赛虽然很多,但缺乏针对性,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应从学校类型、教育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区域差异出发,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为日后指导学生提供鲜活的实例和经验。还要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提供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其理念,拓宽其思路,提高其专业能力。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就像一个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创”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D].长春工业大学,2011(5).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7).

  [4]金京姬.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

  [5]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0篇)

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21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21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2、全面提速——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21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1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21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3、节能降耗——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21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21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二、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1篇)

  摘要: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

  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2篇)

  摘要:大学生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强领悟力,并且对创业有着很高的热情,同时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也已形成,这些都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所在。但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自身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关键字: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79—02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与社会就业情况紧密相连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从战略性高度肯定并宣扬了创业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确定了我国今后就业工作的方向。自此,创业观念在我国开始兴起,改变着人们过去的就业观念,使得人们重新开始审视就业问题。这也是现代大学生们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们如何把握创业机遇,迎接挑战,清楚地分析自身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创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

  从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依赖性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从无到有无捷径可走,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外部因素。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似,没有优越的家庭资源可以利用和依靠。一般创业都是从无到有,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大量的智力、物力、财力、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无巧可取,无机可投。其次,期望值高成功率较低。大学生创业者勇敢的开拓精神,鼓舞他们描绘精彩的创业前景,对创业充满美好的期望,但是也要看清事实,由于大学生创业者存在许多先天劣势,导致创业成功率与期望值不相符,需要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的结果。号称日本“企业之神”的坪内寿夫的一句名言是大学生正确看待创业的诠释:“只要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但大部分人还没有去做,就说做不到,首先要除去这种心理。一旦努力作为,七成以上的成功率是跑不了的。”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自身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自身优势因素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最具潜力的群体。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成功的商人都是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虽然他们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更加具有开创精神,这是取得伟大成功的首要条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年龄和思维优势。年纪轻,精力旺盛,思维普遍活跃,自信心较足,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敢想敢干。

  第二,家庭优势。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不会受到家庭事务羁绊,其创业易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

  第三,学习和文化优势。大学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对事物较有领悟力,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有些东西一点即通。

  第四,能力优势。接受新鲜事物快,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IT技术能力强,能够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道,为自身服务。

  (二)大学生创业的自身不利因素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自身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影响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顺利开展。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这些劣势是避免创业走向失败的首要条件。其劣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社会经验不足,盲目乐观。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的重要;同时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是阻碍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最大障碍。

  其次,急于求成,眼高手低。大学生初出校门,市场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不当,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再次,信用危机。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同时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很不利于年轻人的创业。

  最后,心理脆弱。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就放弃,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甚至毕业后有继续依赖父母过日子的想法,有的学生在前期听到创业艰难,没有尝试就轻易放弃了。

  三、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优势因素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鼓励、指导和促进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成为个人、家庭、学校和政府等各个方面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自主创业的环境条件已经形成。

  1、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顺利开展,并设立相关机构予以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政策援助。尤其近几年,国家实施创新工程,把创业立为就业之本,把大学生创业立为国家就业战略工程。十七大期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了战略性的论述。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辽宁、吉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据介绍,对于申请创业的大学生,不但将免去其相关手续费用,而且相应的税款也将得到减免。个体工商户需缴纳所得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4项税费,在不同的省市,对于自主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这些税费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

  2、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

  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又一种就业方式后,各大新闻媒体在国家指导下对其进行多年的持续报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利与弊,并及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和形势进行分析,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特别是近几年,各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方式大密度的正面报道,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顺利开展。

  3、有利于创业的教育环境基本形成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积极推行以来,开展迅速,与其相关的体系也逐渐成形。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创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作用。1998年10月,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后发表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提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牢牢抓住国际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机遇期,推动我国大学生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型,中国教育部于1999年1月13日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教育开始正式走入大学生课堂。目前,多数院校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部分院校教师还接受了创业教育技能培训,提升了院校创业教育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不利因素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市场环境不够成熟

  大学生自主创业伊始就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虽然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但仍然属于市场的一部分,能否成功终究要经过市场的考验。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前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事实证明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缺少对市场的客观分析。虽怀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这种热情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创业初期,因缺乏客观的市场分析和不明确的市场定位,使得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是一蹶不振。同时已创业的团队间缺乏建立优势互补链接,忽视团队成员间的搭配、分工、知识技能互补,对团队的未来发展没有形成共识,这样团队就无法形成最大的合力,最终走向了失败。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来源

  在创业初期,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如何在创业初期做好创业融资,得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得融资尤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有50.12%因缺乏资金致使创业失败。据麦可思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是超过一半创业者的启动资金来源,政府的任何资助只有1%,微不足道,甚至民间的风险投资都是政府资助的3倍。高校毕业生的家庭承担了创业初期所需资金投入的大部分,这对于家庭困难但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术环境不够理想

  大学生创业同许多其他创业者一样,在创业时遇到许多几乎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如何获得技术支持,怎样依靠技术取得创业优势就是难题之一。大学生创业者从学生成长为创业者的过程,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尽管有许多优惠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技术环境仍然不够理想。大学生创业者中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多数学生,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通常,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国家、政府、院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技术;或是通过购买获得创业技术;或是通过技术投资获得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获得的免费创业技术竞争力较小,虽然易于初期创业,但受到的竞争力较大不易发展壮大;购买获得创业技术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原始创业资金有较高的要求,较其他创业因素而言,支付购买创业技术的资金将更多,增加了创业难度;吸引技术持有者参与创业,也是可行的途径,但由于大学生创业者资金少、企业运营网单一、承担风险能力小,较难获得技术持有者的青睐。怎样改变这种劣势,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是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的又一关键环节。

  四、结论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创业是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已基本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要将影响自主创业的不利因素最小化,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合理的利用外部环境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形成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促进创业不断向前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3篇)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然而,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诚信与不诚信的分界线认识越来越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所认为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毁约、跳槽、在履历上造假、考试作弊等行为在一部分同学的眼中属于诚信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范畴认识相当模糊不清。

  2.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程度不高,但却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则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相符。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

  3.在选择诚信与否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部分同学对于履历造假现象持中立状态,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同时也认为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功利色彩,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4.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的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有违诚信的,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进行这种行为,出现了知行背离的现象。由此可见,一部分大学生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却仍然做着有违诚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数大学生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在履历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学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但追根究底还是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问题,如若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十分强的话,外界因素对其也是无任何影响的。

  6.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是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屡出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视诚信观念。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虚假政绩;学术领域的假论文、假学历、假科研、剽窃;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猪肉等。这些恶劣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影响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是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诚信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教育大力灌输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2.利用法律来约束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

  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3.教育者做好榜样,带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诚信。“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学校的正确引导及适当约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但诚信道德品质不能在变化中丧失,无论在任何时候,诚信道德都应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对于承担着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诚信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4篇)

  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将要走向,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所以在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

  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5篇)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突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以此形成由移动网、互联网等各种终端组成的互通媒介,使我国人民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快速。就目前来看,我国新媒体的种类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手机游戏、手机短信等等;第二部分是以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楼宇视频、数字电视等等;第三部分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新媒体,比如微视频、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站等等,对这些新媒体进行有效运用,能够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新媒体的微视频、微信、微博等各种微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力。第一,微传播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常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对我国的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造成了极大改变,使我国新媒体逐渐进入了微时代,显著提高了我国人民的信息传播效率。第二,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新媒体逐渐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始实施新媒体战略,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空间,而新媒体技术更是凭借其优势对传统媒体资讯进行整合及传播,使新媒体进入了新的变革发展中,有效提升了新媒体的应用价值。第三,随着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不断增强,新媒体的`发展逐渐向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延伸,而微政务更是成为了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通过微文化、微交往促进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新媒体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即时性信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冲击。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都没有编制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时事报告》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确定的,这就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与我国时政的热点问题存在脱节现象。然而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利用移动网络、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将热点事件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新媒体的应用条件下,即时性信息也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诸多挑战,使得学生要掌握的信息量显著增加,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损害了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

  (二)海量化信息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整合难度更大。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较多,且范围较广,比如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存在内容分散、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而新媒体的海量化信息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更大,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也使得大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浅层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部分信息的形成和出现都缺乏条理性、逻辑性,以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时政热点和知识点更加破碎,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学工作的效率,也无法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保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进行,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战略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并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捕捉和提炼,以各种复杂的信息形成丰富的知识关系网络,这不仅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方向,也是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带来的一个挑战。

  (三)多元化信息使形势与政策课信息的解读难度更大。新媒体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特征,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大学生能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使得学生的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其思想也更加开放化。在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既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视角,也能够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信息解读难度也显著提高,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更多障碍,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同时,新媒体使得大学生思考问题逐渐趋向于去中心性、多角度的非线性思维方式,由于信息参差不齐,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也存在偏向性问题,导致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观点的影响,继而削弱了学生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解读信息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信息的解读难度,不利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固定性,在教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现象,这就导致教学计划的设计、教材资源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各项工作过于被动。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都存在一定缺陷,无法为学生提供稳定、静态的思维基础和知识平台,难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规律,这就极大影响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为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够适应于新媒体的发展,教师必须要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知识框架和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划分成常规模块、重点模块、动态模块及拓展模块等四个部分,其中常规模块就是国策论,主要就是将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作为重心;重点模块就是国情论,主要就是对国内的形势进行分析;动态模块就是国事论,主要就是将我国的内政外交作为重心;拓展模块就是热点论,主要就是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通过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和规范性。

  (二)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进行拓展。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时候,依旧采用以教师课堂作为主体的教学平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讲课模式。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教学平台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利用新媒体提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了以电视视频作为载体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等等,对这些教学平台进行合理运用使得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发展更具有可行性。同时,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向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时,结合视频和图片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平台较少,有些高校都会将一些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站以供学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远程视频教学平台,但是很多教学内容的更新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要利用新媒体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平台进行拓展,从多个方面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实际效果,否则就很难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8]同时,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使学生能够将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转化成知识,继而对其进行实践应用。而实践教学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渠道,许多高校都根据教育部和宣传部的规定进行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我国很多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比如,“新闻热点展示”就是一种探索中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提出几个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和讨论,并将各种新闻话题制成视频或PPT,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开阔。但是实践教学中的内容都是由教师直接拟定的,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利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科学发展,这就必须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找出更好的运作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出现给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想要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效进行,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利用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进行改变,从多方面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桂照.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4:220~221

  [2]林晓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82~83

  [3]陈樾,管海钦.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刍议[J].汉字文化,2017,6:91~92

  [4]韩蕾.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124

  [5]刘玉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9:31~32

  [6]张鑫.浅析新媒体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160~161

  [7]黄倩倩.新媒体时代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途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8

  [8]江小国.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优化[J].科教导刊,2014,5:104~105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6篇)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而在当今新的历史环境下,要想推动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则需要对整个经济大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且根据经济形势的分析结果来推行相关的政策。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就这种经济形势下的相关政策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1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1]。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4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2]。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乃是改革与创新。以往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政府以退为进的决策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续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继续推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渐弱化政府的支配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民间力量[3]。第二,政府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当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决要循序渐进,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为拉动国内消费提供条件。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创新为力量,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2.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项动态化的建设正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纺织业、服装生产业、皮革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使人口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呈正比,可见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现阶段以及下个发展阶段,我国都要将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

  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在近十年经历了由过热到过冷的过程,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业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趋向平稳发展。然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房价必须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增长。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调控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一个调整,从改善房产需求入手,为房产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动高端住宅的市场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剑平.中国趋稳的经济形势下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2012(29).

  [2]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11年-2012年[J].新金融,2012(01).

  [3]闫坤,张鹏.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与中国“逆”调控[J].经济研究参考,2012(07).

  [4]李惠武,谭炳才.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J].南方经济,2013(02).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7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引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现简要说明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然后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目前的就业难提出了几条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就业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20XX年至20XX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对此,不少人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政策,认为是扩招导致大学生贬值缩水,供过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达42%,韩国达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达51%。而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还不到5%,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即使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才达20%,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很低的。事实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当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单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深层矛盾的具体体现,涉及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思想观念的深层问题,关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加强通盘考虑,加强统筹管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扩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虽然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硬件不足,图书、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实验条件简陋;教学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直接导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时间不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管理混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6.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7.就业观念没有迅速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悄然转变为买方市场。然而,对于这一变化,大学生并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一方面是就业期望依旧,大多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不予考虑;另一方面要求离家近、薪水高、工作轻松。过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资,而忽略了自身和职业生涯规范与发展。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方向应该从基本的就业理论教学转向更加基础的就业实用性教学,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工作观念进行改变。我国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就业的概念,就业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对于实际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自身定位,就业情况等等对于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课程和信息都没有涉及,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改革应该更加彻底,课程安排上不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更应该向着实践看齐。

  (二)社会就业环境

  社会就业环境来讲,有必要增加我国的就业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增加我国就业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将企业从对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转回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同样也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再有需要社会进行支持的是,将大学生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尽量动员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当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学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国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将创业进行到底,国家再有能力的情况下,要更加鼓励大学生创业工作,而且我国可以设立一些的国家性质的大学生二次培养机构或者可以鼓励民办专业技能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二次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接收到更多专业性的教育。事实上我国已经存在一定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的技校,专科不同,都是针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为特定的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员工,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接近实际工作,这些学校已经想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这些学校的覆盖程度,专业能力不足,也不够正规,所以国家应该进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规规范的民办职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转行的机会,想冷门行业提供更多的员工,减少大学生待业情况。

  (四)高校体制改革

  高校体制改革可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环节。首先,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发展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放一定的大学进行实践型技术教育,理论教育放轻。虽然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减少我国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但是这样的体制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再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接轨。学校不能再盲目的设定专业,而是应该随时对就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合理的设置学校的专业情况。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降低培养人才的结构失衡问题,减少因为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大学生竞争激烈,大量同岗位人员没有工作的机会。最后,我国大学应当注意的是,盲目扩招问题,的确大学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口平均素质有了明显地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是如果继续大学扩招历程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不能够有效缓解,依然会造成社会的严重不稳定,这不是提高素质能够解决得了的。所以大学扩招工作应该更加谨慎,在衡量实际的高考人数的情况下和国家适龄学生数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决定大学应当招录的学生数量,这样的才能够有效控制,进入就业阶段的大学生的数量,减轻就业压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佩玲.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商,2014

  [2]张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8篇)

通过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我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弄清了形势才能更加体会到国家政策的良苦用心,坚信并支持国家的政策才能缓解形势的紧张。当代我国很多人对国家的某些合适的政策心存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没有对整体形势有良好的把握而失去了独立辩解政策适合与否的能力,只偏信于媒体或者某一个人的宣讲,导致了很多政策不能一致的贯彻下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浪费。同样,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对国家政策曲解,对政策心存怀疑,这样社会和国际形势能好起来吗?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更真诚地的去了解形势,理解政策,政府和人民间的关系一定会亲切起来,全中国人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朝着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进。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论》中就明确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很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例如神舟七号航天飞船飞天成功。这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必须统一规划,实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想要取得大的发展就要了解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处在深度复杂的变化之中,总来说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我国又是WTO的成员国,给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机会,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大学生要抓住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努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要不断努力创新,实现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力保发展与生态达到平衡,确保和谐发展。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大战、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19篇)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式落后、课堂氛围不活跃、缺少实践等问题,且艺术类学生较个性化,思想难以管控,因此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如何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迫切研究的课题。

  自1987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被教育部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他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有了落实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然而形势与政策经过了30年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是多年的教学反馈显示,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而艺术类学生个性化、自律差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面临严峻考验,笔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引领者,通过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总结了以下的问题以及改进。

  一、当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不是很重视,采取应付的态度,课程内容不按照学生特点指导、上课人数过多、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采用原有班级成员上课,且人数不统一,有的班级人数过于偏多不利于学生学习。艺术类学生课程繁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不高,甚至有教师在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候在网上随便找一些过期的资料向学生读一读,或者下个视频播放就可以了。

  2.课程不被重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开设,但是本科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了。这门课程虽然在本科开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是低于必修专业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年年改进,教材也在更新换代,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有一些高校在上课时候都不需要教材,有一些高校即使有教材,但是征订的教材发到学生手上之后,这些内容就已经不是最新的国家实事热点问题。

  3.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室均是由辅导员担任,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并非思政类专业毕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且授课教师年轻化,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教师,加上大多数高校并没针对这部分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授课。由于辅导员是一个任务繁琐的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而形势与政策这个课是一个以国家热点、时事性强的课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积累和掌握相关内容。随着艺术类招生规模的增大,使得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置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多高校达到1∶300的比例,甚至出现一些高校是1∶800的比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加繁忙,学生大量的生活问题需要辅导员花费时间引导,这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备课不充分。

  4.课程考核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都是采用递交论文的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课程考核是随堂成绩再加上论文的成绩而定,而论文的成绩一般所占比例很大,很多教师在进行上课的时候基本都不会进行考勤,且艺术类的学生平时专业课程学习较频繁,在对待公共课学习就会较为松散,所以上课到勤率较低。在课程作业方面,学生一般都会在网上进行复制,然后粘贴成为自己的论文,把别人的观点直接引用来用。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在对待课程作业就存在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最新的国际问题,分析最新政策的积极性。

  5.课程教学手段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形势与政策课程以理论课的形式开展,授课形式都是教学为主,一方面上课教师基本都是对着课件念字,而且都是生搬硬造,对着概念一字不漏念出来,没有自己对这个事情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在课程学习当中,缺乏实践活动,本来就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会显得更加枯燥无味,学生会更容易疲劳,课堂效果也不明显,即使在课堂当中想采取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的话,最终因为人数众多或者资金不足而难以实现,导致该课程吸引力不高。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思路

  1.明确课程授课方式。应该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对形势与政策内容进行设定,艺术类学生大一对大学生生活不了解,应该在大一期间开启他们关心社会热点、国家大事的萌芽,全面解读我国的安全、经济、政策、文化和社会等问题,大二、大三艺术类学生相对比较适应大学生活了,而且与本班同学之间有所交流,所以这个阶段的年级学生课程可以设置主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学习。另外,可以把形势与政策跟专业课一样的性质,利用大学生白天的时间进行教学,实现小班上课的形式,这样大学生的到课率会有所提高。

  2.明确课程长期教育的定位。我们目前都觉得研究生属于思想境界比较高的阶段,没必要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指导。实际上,他们研究生阶段只要没走出社会,还是要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的,让他们更加了解社会动态、国家热点。研究生都是经过再次淘汰从而继续进行学习,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是不一定代表就是思想觉悟教高的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这些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很有必要继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另外,形势与政策应该尽快修订专门的教材,这样课程才会被学生引以重视。

  3.精细任课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队伍是确保课程质量的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除了辅导员之外,应该结合思政类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方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建设好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精细任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原有辅导员教师的基础上,对于新任教师要进行以旧带新的方式带动,等到实习结束才可安排新任教师进行授课;二是鼓励辅导员教师们多走出去学习跟参加比赛,以赛代练,在参与当中跟其他省份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三是建立教研室备课小组,通过组长带动组员的作用,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以及开学末进行教学体会交流活动,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四是邀请校外相关研究专家进校开专题报告以及讲座。

  4.建立健全的考试考核制度。避免单一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实践结合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加论文的形式。应该把考核贯彻在不同形式的考试考核当中,学生的上课考勤、课堂回答问题、上课讨论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结合考核。同时,这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全校性各部门相结合的一个课程,教务处负责提供足够的上课教室;学工部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讲座报告;宣传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和发布相关最新国家热点、时事政治。

  5.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需要,在这个科技发展快速的年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汇报,通过PPT、视频来结合某个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另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通过目前比较热门的APP软件,如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采取线上讨论或者线上问答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另外可以通过艺术类学生喜爱拍摄的兴趣设定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举办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来吸引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甜甜.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教育,2016.

  [2]崔大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6.

  [3]郑勇妮.探析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教育,2016.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第20篇)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它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论文范文(17篇) 下一篇:幼师自我鉴定范文(12篇)

相关推荐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第1篇) 尊敬的公司领导: 本人于xxxx年x月x日登记结婚,并属于晚婚。根据国家有关婚假及...更多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第1篇) 我是20xx年xx月从xx科借调到区政府办任秘书工作的,主要负责城建、城市管理、环保、...更多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第1篇) 收件人: ___公司 传真: 电话: 关于: 0412-6734992 13304203625 回复函 紧急...更多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20__年_月成为硕士研究生后,这一年来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充实...更多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第1篇) Pirates Treasure--Written by Carol Moore Ten steps from the porch and twenty steps...更多

养殖之家网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