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经典范文 >

末代皇帝观后感(14篇)

时间:2023-02-15 17:22:20  来源:养殖之家网   作者: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篇)

  亡国之君总需要一个人去扮演,幸与不幸,历史选择了他。从生到死,是历史的牺牲品,命运之神的玩物。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十二岁复辟,十二岁退位,十九岁被逼离宫,二十六岁成为傀儡皇帝,三十九岁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十三岁被特赦,六十一岁逝世。一直想要改变斗争,却从未改变的了什么。整部影片,从头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历史驱赶的无奈。想要的从未拥有,想实现的只是幻梦。

  有些人评论说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对于这样一个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说死了的好,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孩,我们也许会想着不如多活几天,或许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但对于溥仪,从他三岁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强行推到了一条灰暗的历史轨道上,军权势力下,他的个人特征尽数淹没,从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龄段的特质,有他的欲望,一个人不到他所有欲望都实现或都幻灭的时候,总是想活着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处的时空已定义了其生命的原点,终生不得解脱?以此为原点,在往后的岁月与空间中不断扩张着自己的世界,却也始终只能在原点所限定的时空附近徘徊,并由此定义个体生命的价值。是否个体价值衡量的标准可定义为在其所延伸的时空中其在每一点所注入的能量的积分?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2篇)

  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虽然溥仪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独的,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有点只是紫禁城那华丽的牢笼,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国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决定。当他弟弟和他说外面还有个皇帝的时候;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想跑出去却被拦下的时候;当他看到紫禁城外面传来阵阵的呼叫声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被软禁的皇帝。电影中溥仪几次绝望的看着城门,大声叫着:“Open the door!“却被无情的拦下,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学生,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让人觉得实在可悲。

  溥仪青年的时候给他的老师说过,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里的规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他被日本人所利用着,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着,他却想反利用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时候,他被监狱所关押着,关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来,但是监狱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岛一个被人唾骂的囚犯,让他经历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是他一个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还告诉了门卫的儿子,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并且从龙椅下拿出他一直藏着的蝈蝈,看到电影的最后,让人会有种莫名的悲伤,溥仪就像这蝈蝈,本来属于大自然的,却被关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溥仪却成为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3篇)

  溥仪是满清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在宝座上只坐了三年,大清就完蛋了。大清虽然完蛋了,按照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件”,溥仪仍然可以在紫禁城里居住,仍然可以使用太监和宫女,仍然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皇宫的大殿、京郊的“皇庄”、辽宁的矿山、黑龙江的森林,仍然属于他的私人不动产。在紫禁城里,他说的话仍然是“圣旨”,那些“上书房行走”、“内务府大臣”仍然穿着马褂留着辫子向他三跪九叩首。民国给溥仪保留了一个小朝廷、一个国中之国、一个还没被民主大潮淹没的帝制岛屿。

  末代皇帝租房为生在那个岛屿上,溥仪稀里糊涂住了十几年,直到有一天,“务要把帝制铲除干净”的基督将军冯玉祥派兵包围了紫禁城,让他和他的眷属搬出紫禁城。溥仪打电话求救,电话线被掐了。几个老太妃赖着不走,人家在万岁山上架起了大炮,贵人们本来还想当一回“浴血钉子户”来着,一看这阵仗,乖乖地搬出去了。

  搬出去以后,溥仪先在一座王府里暂住,随后又在日本人的保护下逃到天津,躲进日本设在天津的公使馆。公使馆太挤,溥仪又出去租房,在一个前清军官的邀请下,住进了“张园”。那个军官叫张彪,张园是他在天津的别墅,位于日租界。

  溥仪在张园当了六年房客。张家刚开始不收他的房租,后来张彪去世,张彪的儿子认为满清早亡了,溥仪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房客,没必要向他尽忠,于是按行情收租,每月200块大洋。那时候银元很值钱,不逢灾年的话,一块大洋能买40斤米。一个成年人每天早上吃烧饼油条,一个月下来也吃不了两块大洋。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夫满街拉活儿,刨去交给车行的份儿钱和被交警罚去的违章款,每月收入最高不可能超过10块大洋。从购买力上看,那时候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00块钱左右,200块大洋就是两万块钱,如果从收入角度分析,200块大洋至少相当于现在10万元。两万块钱也好,100块钱也罢,溥仪要交的房租都是一个惊人数字,放在居住成本如此昂贵的今天,也没有几个人会去租几万块钱一个月的住宅。

  不过溥仪花高价租房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非常有钱,从宫里出来时携带了几十箱财物,包括金银珠宝、名人字画、宋版图书和满清皇帝的传国玉玺,随便拿出一件来变卖,都够小户人家吃一辈子(后来满洲亲贵和日本浪人闹复辟,溥仪是最主要的资助人,他一个人的钱养活了好几支兵马)。他在东北还有大批不动产没有被没收,东北王张作霖时不时会帮他卖一些地皮,再把钱给他汇过去。

  第二,他所租住的张园面积很大,光花园就占了二十亩地。

  第三,张园位于日租界,租界里的居住舒适度要比华界强得多。那时候咱们中国人的城市管理太落后,除了上海,民国前期所有的大城市都缺乏公共照明系统,晚上出门得秉承孔夫子教导的“夜行以烛”,挑着灯笼或者举着蜡烛走路;另外还有卫生问题,华界垃圾遍地,蚊蝇成群,溥仪有一回从日租界出去,去张作霖在天津的公馆拜访,俩人在客厅交谈,一旁的苍蝇总是挥之不去,跟狗仔队似的。这些问题在租界里都是不会有的,因为租界晚上每条街上都会亮起瓦斯灯和电灯,苍蝇则很难碰到。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租界的居民都享受治外法权,无论是南方的革命党人,还是北方的大小军阀,都不敢进去跟溥仪捣蛋,溥仪在那里比在紫禁城都安全。

  民国是个混乱的时代,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城市遭轰炸,乡下抓壮丁,大江南北都没有安生日子,唯一有安全保证的地方,就剩下几个租界——它们靠着洋人的势力成了和平的孤岛。本文开头说紫禁城是一座岛屿,其实真正的岛屿是租界,跟租界的安全系数相比,溥仪的皇宫脆弱无比,经不住大炮一轰。所以早在张勋复辟失败的时候,溥仪的谋士罗振玉就在天津英租界买好了房,准备给皇帝做避难的“行宫”,只不过后来溥仪跟日本人走得更近,怕英租界不安全,最后没有用上那所“行宫”而已。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4篇)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5篇)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6篇)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17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7篇)

  电影《末代皇帝》,史诗影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奖。

  听叽里咕噜的英语述说泛黄的中国故事,有种古怪的感觉。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凉。当然,游鱼没有资格去怜悯末代皇帝。游鱼只是从一个皇帝的身上听到历史的长叹,看到命运的恶作剧。

  有些评论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史诗影片?有人认为,在讲究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所有的导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即使拍出来,也成为政治的解读,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赏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溥仪充满同情,导演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导演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仅仅末代一词足以让人唏嘘不止。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皇帝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

  童年时候,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民族的罪人。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平民的身份。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由不得自己。

  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后人评价溥仪时候,用得最多的一词就是“傀儡”。不过,游鱼觉得,溥仪更象是个“囚徒”!他是最尊贵的囚徒。

  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

  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溥仪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电影最后,溥仪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游鱼看到这里,突然觉得,溥仪就是那只蝈蝈,本该在原野里,却被圈养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而溥仪是历史的玩物。

  在电影中,溥仪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难以诠释的符号,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傀儡,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8篇)

  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9篇)

  神思者的《故宫》,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曲子。

  每次听到这首曲子,一种大气磅礴又不失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仿佛在黄昏时刻置身于紫禁城,缓缓漫步在故宫中。

  从明朝皇帝朱棣打造这个巨大的皇城以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故宫已经风风雨雨经历了数百年的光阴。

  帝王将相犹如过眼云烟,而故宫依旧默默在那里,守候着来来往往的黄色脸孔。

  个体于历史洪流之中,不过都是卑微的存在。

  只是,沉迷于权力之中的人,往往像是中毒一样,罔顾常识,自想着自嗨。结果历史洪流一来,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尽管在封建皇朝里是一言九鼎的君王,但在时代的波涛中,也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恒河粒沙。

  溥仪的权力来源就是生殖器,而不是自己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来去都由不得他说话。

  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没有办法逃脱权力更迭的难题:第一代的君王开疆扩土,后来的二代、三代,大部分都是在君王的庇佑之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办法了解建立一个体系的复杂性。就好像一个创业的老板,经历过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才能获得成功,并获得下属对其权力的充分认可。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根本都没有经历过市场上的洗礼,如果接班的话,往往败掉家业的概率大一些。

  但从溥仪的经历来看,他不像是一个败家子,反而更像是一个傀儡。

  电影《末代皇帝》里,行将就木的慈禧,把溥仪指定为接班人,让他远离亲生父母和兄弟,作为这个风雨飘摇帝国的接班人,根本没有考虑他愿不愿意,也不会考虑这个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是皇室人员下的蛋,满足她畸形的继位条件即可。

  此后,溥仪的亲生父母和兄弟看到他都要下跪。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除了他的外国老师庄士敦还把他当成一个人看之外,在大部分宫廷里的太监奴婢和官员严重,溥仪就成为了“非人”,一个高高在上的、空洞的人。

  庄士敦除了教会溥仪一些知识技能外,还给他弄了辆自行车,也会挖掘他的一些天性,将一些西方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运行机制告诉他。然而,在这个巍巍皇城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朝代的运行机制,又怎么可能是一个老师所能左右的?即便溥仪想改,也是积重难返,更何况,那时候年轻的溥仪,又何曾懂得庄士敦复杂的心情。

  在电影中,溥仪还非常重视和庄士敦的关系的。在老师去天津看他的时候,送别庄士敦之际,他还特意叫上乐队,奏乐欢送他。庄士敦后来也写了一部书叫《紫禁城的黄昏》,成为了《末代皇帝》电影的重要资料。

  然而,历史宏大的叙事下,个人的情感显得如此的无关紧要。

  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登基、张勋复辟,再到1949年故宫城墙上换了新面孔,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溥仪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短短数十年期间,风云变化的中国大地上,溥仪沉沉浮浮,反复被人利用,但却最终幸存了下来,成为电影《末代皇帝》的主题。

  辛亥革命的枪声在紫禁城上空响起,溥仪和他的家人不得不离开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那些依附于封建皇朝的奴仆们,如丧考妣,人生没有了方向,四处逃散。

  纸醉金迷的生活过久了,在日本人的怂恿之下,溥仪又做起了昔日的皇帝梦,在满洲国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

  伪满洲国成为历史问题后,本想在车站厕所里自杀的溥仪,仍旧未能如愿,最后被关进了东北的监狱里,一直到后来的大赦。

  电影的结尾,在某个黄昏的日子,溥仪走进故宫,从椅子的座位下掏出一只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只蟋蟀。

  这个盒子,就是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溥仪,举行登基仪式的时候哭闹,从一个大臣那里拿来的。

  也许电影导演在告诉影迷,在他的眼中,溥仪的一生也许就像那只蟋蟀那样,身不由己。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多少人的命运,能够真正由自己操盘呢?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历史老人面前,没有任何人能够逆势而为,溥仪并不是个例。只是所有沉迷于权力毒药中的人,不愿意去相信罢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0篇)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找来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来看。溥仪是中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由中国人来拍摄的。可因为很多原因,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发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这部《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这部电影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自从三岁起登基就从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当皇帝可以看见大臣身上的蝈蝈、可以随意使唤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通过戊戌变法实现救过救民的理想,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统治。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人以复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准备逃亡的溥仪又被苏联红军俘虏带到了苏联。新中国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国。在从俄国回来的火车他猜测自己必死无疑,便在火车狭小的卫生间里自杀,但又被解救。回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后来又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这个人很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去评判他。他自幼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自以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众生的命运,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不足够撼动整个时代,改写历史。面对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极其盲目愚蠢的决定,他无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实现侵略目的的真实面目,他放弃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中国封建帝制一直以来景仰的皇帝其实也会盲目,也是一个善良的无知的平庸凡人。这部电影以一种平静冷淡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溥仪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这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1篇)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

  那时作者还未出生,而中国大陆的文革结束于1976年,片中主要人物,主角溥仪在现实逝世于1967年,出版过着作《我的前半生》。片中全片采用英文对白,那么由此可想剧本当然是由导演的国外团队编写。片中也有日本人,中国人使用本国语言。不过不都涉及在影片重要的角色之上,那么这样来说剧本也会涉及到别国的文学影响,只不过不太重要。它是一部很综合的电影,由西方人主导,历史戏剧观的角度拍摄并且制作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而是第三者他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相对来说是比前者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也会有他国的政治思想观念,对待人物的观念,简化了中国对于皇室,对于政治事实主观的描述,对正视人物的歪曲的纠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这样来说片中的溥仪是很普通人的视角,淡化了很复杂的因政治缺乏的人性感,人性观。是有着正常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道德价值取向等观念,由一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人物,因他国的介入由此简化了实在一个普通人的人物命运,对于事实事物的选择,更能的凸显一个因上时代的变化,因家庭出身等等原因产生的个人的不幸,而对于共同历史来说又是万幸的,由于他的下台,结束了长达208年满清专制的统治,由于他的离开结束了长达5000年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而由此走向了现代化。

  令作者影响之深的是导演背景的音乐与镜头的运用十分的打动人,经典的片中台词“Open the door”一共出现了3次以上,实在让人联想起由当时慈禧太后统治的旧时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极具讽刺的是溥仪的家人死于吸食药物。科技思想的落后终于促使我们“Open the door”了。不在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就像片中经典的段落溥仪趴在古老的故宫地砖上,听到陈旧的厚实的城墙外,喊杀打的声音,仿佛那时的旧中国被厚厚的城墙所隔离,与外部世界断开了联系了,外界发生的任何事物与我们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经过过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不断的推翻重来推翻重来,而这边中国还在置办慈禧的六十大寿而大费国力……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等待被日本人,英法国人的大舰大炮兵临城下时才猛然醒来。溥仪1908年接手慈禧,他父亲是清光绪弟,于1927年正式下台。而于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故宫,后被民国军队赶出此地……

  总之这部电影很让人再次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片中溥仪提到的台词“他们就好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成这样,”这是对他老师说道的,他看到那些他的仆人,后解放后溥仪成战犯,关押10年释放后回到北京,他遇见了关押他的所长,他的同胞弟弟,被当时的文革批判,打倒,指控关押。让人可笑的是那时的红卫兵,念叨的“什么造反有理”还有那些片中女战士在跳舞歌颂“新中国,革命”等等,让作者实在是不得不想起溥仪的台词“他们好像是唱戏一样,戏班子的”对于现实的描述,对于封建的遗留!让人可怕,憎恨。那时不尊重任何人,不尊重任何事物,……宪法有用吗?就像溥仪最后的那段他走到那个上面,把别人送给他的那个小盒子交到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手中一样,小少年在看守着这一切,如同“新的中国”一样年轻,无畏,不顾道德法。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再也对国内,或是其他讲诉民国的电影再次索然无味了……它实在是太优秀了,本片获得了奥斯卡9项奖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它!那时的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对立,矛盾,让人不得不想起今天的种种的来源,今天世界中国文化的产生,未来历史,科技思想的进步……改变不再只是割掉隔断那个陈旧的长长的让人耻辱的辫子,还有心中的辫子什么时候才能断开呢?是要对于愚昧无知的完全摒弃……对于今时今日,世界的,智慧的,先进的。要加于重视!盲目愚昧封建让人可怕,陈旧落后让人心酸退避。当有一天明白这一切时,任何人都是不得不叹息的……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2篇)

  徐涛老师推荐过来看的,估计会有不少人也是徐涛老师推荐看的一年之前和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末代皇帝》,感觉拍的还蛮好的,就对这本书更加产生了兴趣。没想到读起来并没有那么顺畅,中间不想看了,停过一周之后再又读了起来。

  很好奇皇上会写些什么,皇上是怎么生活的呢?但是总体看下来,和平时看的传记有些不一样,像是一份报告一样,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着自己和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全书看下来感到溥仪过得很焦虑,很压抑,也没有活力,不敢愤怒也没有喜乐甚至有些懦弱。历史上的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

  这本书作为研究和了解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感谢作者不辞辛苦地著书立传,给我们一个了解他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因为康德皇帝而无辜受苦受难地仆人,家人和百姓们有很多同情。溥仪、载沣、苏完瓜尔佳氏、婉容、文秀等等人都是那个时代和制度下的牺牲品。没有人再是“君权神受”了,努尔哈赤也是半生戎马打下来的清朝,而康雍乾更是“职业皇帝”,再把慈禧、溥仪的所做所为和先辈们比起来,清代的灭亡,不仅仅是时代发展,也有个人的雄才伟略。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这样的深情与雄姿更能让人觉得动容。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3篇)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第14篇)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上一篇:梦想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精选(17篇) 下一篇:党员学习活动简报_党员党课学习活动简报(14篇)

相关推荐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第1篇) 尊敬的公司领导: 本人于xxxx年x月x日登记结婚,并属于晚婚。根据国家有关婚假及...更多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第1篇) 我是20xx年xx月从xx科借调到区政府办任秘书工作的,主要负责城建、城市管理、环保、...更多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第1篇) 收件人: ___公司 传真: 电话: 关于: 0412-6734992 13304203625 回复函 紧急...更多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20__年_月成为硕士研究生后,这一年来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充实...更多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第1篇) Pirates Treasure--Written by Carol Moore Ten steps from the porch and twenty steps...更多

养殖之家网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