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经典范文 >

数学的应用论文(12篇)

时间:2023-02-17 17:25:49  来源:养殖之家网   作者: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1篇)

  一、多媒体技术生物教学的案例解析

  一个教案要有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大致这几块内容。老师上课之前应该认真备好教案,在课堂上以教案为基础,配以资料分析这条主线,再辅助以多媒体资源,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知识。下面以“群落结构”中的种间关系为例。

  (一)教材的分析

  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节的重要概念、主要内容、教材内容呈现的形式,明确本节对于前后章节的作用。本节的重要概念就是群落结构特征;主要内容就是讲述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四种重要关系。对于群落结构特征的描述,最清晰直观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具有相关关系的模型,还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记忆。生物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把这些内容用简洁的文字直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明确三个教学目标,这三个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是递进的关系,最低阶段就是知识目标,把握本节所讲的几种常见种间关系,以及它们所对应的数学模型;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构建函数关系模型,并能够利用数据模型对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关系进行判断、分析,对各物种之间的联系有正确的把握;最后就是情感上的认同感,明白不同物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物种构成了地球上生命系统的有机整体,每一种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堂课的重点,也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所在。合理设置教程,把握整堂课的进度,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新奇的新课导入模式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个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了水陆空三种场景的视频。在青草茂盛的草地上生活着不同的食草动物,有一条蛇正盯着一只田鼠,旁边不远的小河里有欢快游动的鱼群,晴空中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老师应指出这就是一个简单有机整体,视频中的物种间存在着复杂的中间关系。老师可以根据视频的内容进行提问:视频中有哪些常见的种间关系,怎样建立它们之间的函数模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2、以草履虫为例讲解竞争关系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事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关于“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实验”内容,之后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问题了解草履虫的生活习性,知道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之后,两种草履虫出现竞争,最后大草履虫种群减少、消失。其次,进行现象解释。在混养之初大小草履虫的数量上升,是因为食物充足、生存空间大;后来大草履虫随着两个种群对空间、事物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因竞争失败导致数量减少。最后问题反思:现在很多地方出现外来物种入侵,如果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竞争能力强会出现什么后果。对问题进行总结: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竞争优势大于本地物种,就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消失。因此对外来物种的引进一定要谨慎。

  3、教后总结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否把本节涉及到的四种种间关系清晰的展示出来;学生是否掌握不同种间关系的模式线图,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总结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分析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以便后更好地教学。

  二、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不仅便于老师知识的讲解,教学目标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把握。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诸多弊端,只有任课老师尽职尽责,使用好这种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优势,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2篇)

  一、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但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设计探究问题,利用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转动,利用问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幅植物细胞的变化图片,然后设计相关问题:

  1.请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2.细胞的生长是否需要营养?

  3.细胞能否一直生长?这是为什么?

  4.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生物的生长发育与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紧扣本课的学习内容,因而容易促进学生学习。有的学生先自学,再与其他学生讨论,分享想法;有的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以问题导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让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如果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做“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实验。

  1.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可行吗?会对实验造成影响吗?

  2.黑纸片和回形针在实验中的用处是什么?

  3.你是否知道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是否有对照组?有的话如何设置?

  5.使叶片褪色的溶液是水还是酒精?

  6.经过自主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让学生有实验的欲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的内容;问题更能助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大多学生都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实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巧用生活问题,驱动学生有效学习

  生活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价值,也能促进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缺少的就是生活味,教师往往侧重理论问题的设计,忽略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因而让问题丧失原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生活问题的设计,以驱动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人体的激素调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解决问题。如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射胰岛素?

  2.水浒传中武松身高正常,武大郎却是个侏儒症患者?这两个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在课后展开调查、搜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越是生活性的问题,越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为生活性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问题的价值,而解决了问题,学生能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处,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物课堂需要“生活味”;生活问题犹如“调味剂”,能调和学生的学习。总之,利用问题进行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而需要生物教师用心对待,而不是只从浅层次上去设计问题,实施问题教学。生物教师要多实践、勤思考,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3篇)

  现在学生所学习的数学是活生生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数学,要让学生增长信心。但我们的数学教育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让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最大心愿。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多媒体计算机能够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初中数学《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定理》一课中,在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后,利用几何画板现场演示:拖着四边形一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这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体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一知识点,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规律,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演示

  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演示(也可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提高课堂利用率。

  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重要的是让多媒体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利用其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能模拟较为真实的情境,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验、演算,分析解答问题,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在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数形结合使人一目了然,发现规律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学生们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参与学习过程,参与教学实践而从内心领悟到数学的真谛。这正是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的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得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我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协作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对我们的今后的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

  在这种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他们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四、利用计算机进行复习、做作业

  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象,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这里所说的题库的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根据测试者的应答,测试答题者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复习教学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学生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数学学习呈现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也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教学过程。总之,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特别是数学教育上的运用在刚刚处于开始的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一套特别适合于数学教育的软件,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对各种软件都有一个了解,

  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就可以发挥出各个软件的长处,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学学科必会与信息技术实现更好的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4篇)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已经步入教学领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整合、数学素养、能力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已经步入教学领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而且它以拓宽的时空,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高效的传输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提高教育教学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起着优化功能,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整合,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是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此,本人谈一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传统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与升学紧密联系,而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要求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数学素质,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应该对数学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数学在信息社会中应用的广泛性。当学生明确足够的数学不仅仅与升学有关,而且还是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时,“数学有用”的观念就能深入人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出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应为学生制造出个性尽可能得以发展的条件。信息技术是最好的条件!首先,现代化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途径,使学生乐于学习。其次,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正与反、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认知过程,揭示现象本质,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信息技术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合作者”,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迅速结合的条件下,教育信息、教育内容剧增,需要有新的教学设计去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环境,运用教学模式去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理论,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正确使用,适当选择,优化组合,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利,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融“教”“学”为一体。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教师的功能从课堂教学的说教和高工作量中部分释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并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3、信息技术变“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传统教学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幻灯片等,进行静态教学,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过程再现等操作,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展现“点动成线”(如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如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等),“面动成体”(如将三角形飞快的旋转得到一个巨大的圆锥形龙卷风等),这样形象生动的教学,学生怎么能没有深刻的印象呢?还有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起了空间概念。又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折纸、作图、观察,再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线不合一,或合成一条也有疑惑,更有大胆猜想者会想其他三角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从而疑惑不解。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A的平分线,BC边的中线和高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变化。在移动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点A,使角平分线,高线和中线三条线重合为一条。进而再通过观察、讨论就不难得出此时的△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学生既看到了“三线合一”,又解除了传统数学中存在的疑惑。再如,在有关函数的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供富有动感的图象、图形,生动、直观、形象,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计算机多媒体还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4、信息技术变“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计算和作图,这些计算和作图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杂。例如;在探索“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方便快捷,大大减少了学生笔算或查表所消耗的时间,留下了更多的宝贵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品味“无限逼近”。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第一章中的《截一个几何体》时,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土豆或者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获得结论,结果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实际上我们有一部分学生连制作的正方体实物都不是规则的,而且在切割的时候手用力的方向会导致切出的面不是平面。如果说截面的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得到,那么对于截面是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很难截得也很难想象。而利用“Z+Z”一切都迎刃而解。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减轻了负担,也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上,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课本、图形、图像、动态和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让他们兴奋起来,创造了一个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使用这些课件时,屏幕就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再如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初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课中,先使用计算机演示长方体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同时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通过以上的观察、练习,再用计算机演示本课时的学习难点“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演示,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4、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信息技术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现代数学教育观特别强调要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借助各种信息技术的经验替代功能,将感觉器官、思维触角延伸到浩淼深邃的多维空间,从而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发散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6、运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看作是种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优势,但这不等于整堂课全用,更不等于要天天都用。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滥用,不能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不能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要继续发挥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气氛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可以了,内容的串联往往不到位,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而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性、反馈及时性,使其在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中学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5篇)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选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能够在组内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生物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就要告诉学生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熟记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探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思维,乐于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以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创新中发展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作为中职生物教师,也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熟悉掌握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任何创新的思维勇于把握。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中职生物教师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了解并掌握每一个教学单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上,教师要明确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要精选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动辄就合作,徒然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却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

  2.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精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要运用平等的状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地调控。

  总之,在中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能够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6篇)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方面首先是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安排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匆匆带过,学生还没有真正走进实验,就开始下一章的讲解。而有的教师花了大把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却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以前。其次是教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合理控制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像一个放羊倌,任由学生在实验室里折腾,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及时进行督导,一节实验课就成了一节游戏课。最后探究性学习中的实验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不能够合理评价学生的成果,造成学生做实验时漏洞百出。学生首先是没有正确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只是把做实验当做游戏,不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价值。其次是学生之间分歧比较大。因为是分小组进行实验,有的热爱生物,认真思考,勤于动手;有的只在一旁干等,不愿意参与其中。这样就会造成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最后是学生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有的学生特立独行,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做,甚至不听从警告,故意触碰危险物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简单来说,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遇到阻碍,一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全面覆盖,教学设施没有及时补充,给教师上课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二是教师在升学成绩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减少探究性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师不能在实验课上有效控制课堂;三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这种方式,不能够听从教师安排,给正常的上课秩序造成困扰。

  二、合理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校教学器材的不足,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教学器材是最基本的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爱惜,每次做完实验需要清理器具,将其摆放回原位置,不能损坏甚至丢失。教学器材是公用的,需要大家共同爱惜,才能使大家都受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面对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不能过多或过少,要认真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验的安排最好是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受所传授的科学知识。而且必须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高中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但大部分学生仍旧会忽略一些安全问题。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对学生抱有过高期望。学生毕竟是刚开始接触科学实验,有很多东西不清楚不明白,对实验过程也不是很熟练。教师要多做几次示范,耐心指导学生,直到学生真正学会做实验。高中生物课最有趣的内容可能就是探究性实验了。若是教师对学生弃之不顾,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学习生物,也会对教师产生憎恨心理。虽然现在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并没有明确详细的评价体系,但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验制定不同的标准,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标,如何能够有效完成实验。教师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需要调节好学生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是分小组合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层次进行分组。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吵,以免影响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学生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种游戏。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通过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生物成绩。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过分依赖他人,只有自己动手做,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的困难与乐趣。学生必须配合教师的指导,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要主动询问教师,对于危险的物品,不要触碰,不能因为好奇心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简单来说,我们需要补足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应该提高自我的能力,学会有效管理课堂,耐心细心地教导学生;学生应该自己动手,独立思考,配合教师安排,促使课堂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面临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可能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解决的,所以不能一味逃避。探究性学习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不重视。教学器材需要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教学器材作为基础设施,是不可以缺少的。但教学设备的保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爱护。教师的能力本来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进步,不断完善的。教师需要在实验前叮嘱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课时多次示范实验过程,耐心指导每一个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勤于动手,勤于动脑,配合教师完成实验。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7篇)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与数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主要是通过利用数学的方式来研究分析以及解决生物学问题,并对于生物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生物数学是生物学以及数学的集合,是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科当中,以便更好的发挥出生物与数学的作用。 数学已经在生物学科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生态、环境、人口、流行病学以及农业等多个领域中均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生物数学的起步比较晚,但是生物数学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并且其发展非常迅速。

  1、生物数学的发展历程

  由于在生物科学中的生命研究中,通常会使用观察法与实验法来研究分析生命体的性质,然而这种观察与实验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前提条件,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生命体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实验研究数据的不断增加, 数学在生物中的应用作用逐渐突显出来。

  在早期,人们就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生命研究中来,其主要研究的是人口增长问题。其中动力学方法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是早期最成功的范例。 另外,在上世纪初,著名的意大利数学家 Volierra 在罗马大学中的一次演讲中, 以数学在生物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尝试的演讲题目,为数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提供前提,之后由英国统计学家Pearson创办的《生物统计杂志》是生物数学发展的里程碑。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由数学家福尔特拉以及生物学家迪安考钠研究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模型,在理论上解释了鱼群的波动现象,从而得出了实时捕食对被食者有利的结论,并且其也是生态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 其数学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不在是静止的描述生命的现象,而是对其复杂过程以及规律进行探索,通过数学工具建立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并将微分方程模型引入到生物领域中。 之后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问世,使得生物数学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时期,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一些比较难的生物数学问题求解得以实现, 并在电子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生物数学出现较多的分支科学,例如,数量分析学科、生物信息学科以及生物控制学科等。 随着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生物数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中,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数学的有机结合,使得生物数学信息处理更加简便、快捷、高效。

  2、生物数学的分支内容

  其一,根据不同的数学方法来分类,可以将生物数学分为生物统计、生物控制、生物动力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分支学科。其中生物统计还可以分为统计医药学、人口统计学以及统计生态学等几个方面。 而生物动力系统还可以分为传染病动力学、种群动力学、人口动力学、细胞动力学以及分子动力学等几个方面。

  其二,根据生命科学研究中子学科的不同特点来分类,可以将生物数学分为数量遗传、生理、生物经济学;数学生态;数理医药;神经科学的数学模型以及传染病、分子、细胞、人口动力学等几个分支。 在其中的数学生态学中还包括统计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以及系统生态学几个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分支学科是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相互包含的关系,在生物数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生物数学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3.1 生物控制论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大多数生物现象的发生以及生物现象的优化控制不存在连续性,无法简单的使用微分方程或者差分方程来表达。例如,在药物动力学中,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代谢以及排泄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使用药物动力学的模型来表达,但是在口服药物以及静脉注射过程中,则需要使用脉冲微分方程模型来表达。另外,在渔业养殖、森林管理、植保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均可以使用脉冲微分方程来表达,以便促进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在生命科学大多数研究领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有的甚至在生化制品加工优化中得到较好的应用,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3.2 数学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3.2.1 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数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相互交叉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模型生长点,在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种群生物学等层面发生的形状、基因以及行为等转换变化的情况均需要使用包含空间变量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并且其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使用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数学模型可以建设重复的微小生物分化模型过程。其主要分化内容是对生物信号的传递、表达、扩散以及响应的一种研究。其二,针对不同时空下的种群需要使用分子技术进行标记。

  同时, 需要根据统计分析来研究不同时空中种群之间的生物学关系,以便为判定宏观生态过程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其三,在分子层面空间结构方面需要使用数学模型来构建,以便更好的获得生物单元的形态与功能相关方面的知识与内容。

  3.2.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在生态学中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将种群的生长放置在与现实环境更贴近的条件下,其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种群内外的噪声干扰、群众内个体行为以及异质环境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结合, 可以建立成具体的生物学模型,其中验证模型的标准之一就是其是否产生与现实生活生态过程中相同的特性结果。 另外,基于个体发展的模型已经深入的进入到空间异质、 随机环境以及个体行为差异对种群动态特征的作用研究领域中,其应用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5].

  3.3 传染病动力学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其传染病动力学在近几十年中得到较快的发展,大多数数学模型在分析各种各样的传染病问题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这些数学模型通常比较适合应用于各种传染病的一般规律性研究。 同时,也有一部分数学模型适合应用于麻疹、肺结核以及艾滋病等具体病名的研究中。 这些数学模型主要会涉及到以及接触到不同的感染方式, 例如垂直传播、接触传播以及虫媒传播等。同时,该数学模型还会考虑到疾病的潜伏期、以及对病人的隔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传染病的研究领域其应用比较广阔,并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4、总结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数学在各个领域中均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并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生物数学中信息技术与其相互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生物数学的应用作用,生物数学的发展必然会更加成熟。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8篇)

  传统数学教学是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面黑板展开的,课堂容量小、教学不够生动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很容易进入到单纯解题环节,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难以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如果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学习,就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9篇)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辅助工具,能够优化数学过程,改善对数学的认识,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维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但课件的制作、应用应做到适时、适度、有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靠的是教师的嘴、黑板、粉笔,偶尔也有一些模型,但教学手段单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而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给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带来新的活力,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辅助工具,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维化思维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特别是传统教学中无法用适当的手段去揭示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性难,可见度低的课堂教学过程,而计算机的演示功能可对重要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展示和回放,学生容易理解,从而收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如:讲《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可制作课件,使满足条件的两个图形通过翻折、重叠、闪烁灯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变化前后图形的异同之处,从而体会到对称的性质,使得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入新课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而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生产中,多媒体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动态表现手段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让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对某一个四边形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等。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冲击着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再加上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复习课由于以归纳知识和练习为主,一般课堂容量比较大,在教室就不易展示这么多,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较好的进行知识归纳。有些内容文字较多,课堂上书写占用时间,对教师分析讲解有很大的影响,制成课件可以把例题直接展示给学生,节省了时间。例如进行《统计》教学时,利用课件就可以很方便进行;评讲试卷,利用展台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

  多媒体CAI课件采用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处理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因此,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外部感官刺激,这种刺激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进入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维动态,因此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易于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自然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超前预习数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网课,超前预习数学。让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补充,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培养数学学习的能力。

  六、不能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代替教学的全过程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为形象、直观,但是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展示课件的内容,一个字的板书都不存在,学生只顾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不思考问题,不动手操作、训练,就像看电影一样,那么一节课下来,是不会有什么教学效果。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适当的进行板书、演算、讨论和思考,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若一味的用课件代替板书,将无法体现数学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同事也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无法开启学会少年宫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的讲解,仍然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七、信息技术中课件的制作应紧紧围绕知识的目标,内容,做到适时、适度、有效

  运用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课件的应用力求以学为中心,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研究教学教法,拟定制作课件的教材内容,课件的长短。其次,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要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做到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截一个几何图”时,学生难想象出截面的形状,教师在黑板上也很难画出,如果在这里使用Flash制作一个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就清楚地看到怎样截以及截面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当把握知识的内涵,注意知识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采用片段式课件教学替代整课式课件教学,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把握好课件的选材,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充分利用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重视学生思考与参与,注重情感态度的交流,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数学实验现象进行回放,科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揭示数学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真正的做到适时、适度、有效,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八、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

  传统的未必就是不好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某些表现方式上有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包括使用小黑板、直观教具演示、板书、板演等常可取得好的效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体现的内容可考虑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不是黑板搬家或仅停留在演示层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有关数学内容进行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到的动态画面进行猜想、证明;或从若干问题出发,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的规律,探索研究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但事实上,教学过程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必要的画图、分析归纳、运算推理和证明等均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给学生,不能用技术化代替数学化的过程。

  不能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必要的实践活动;不提倡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必要的直观想象和对规律的探索。教学中,只有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真正使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忽略课堂中的基本训练,把上课的精力放在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能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是不对的,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都要下功夫制作多媒体课件,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是不对的,片面的扩大课件的作用,泛滥的运用教学之中是不对的,只有真正做到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仍然必不可少,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能锦上添花;过分地强调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会导致平庸、单调的操作,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且会造成学生思维和推理的单一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包括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等数学思维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

  九、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多内容都已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了,教师不必再多讲,教师更轻松,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低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仅仅展示这些资料是不够的,尤其数学课,对题目的分析是无法展示在课件中,这就需要教师分析、推理……因此,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怎样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形象化、生活化、直观化、趣味化。但仍要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幣,使信息技术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实现以信息技术传知、以信息技术生情,才能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服务,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把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10篇)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是多学科共同努力取得的重大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能源、环保、化工等多个领域,显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它必将成为21世纪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已把生物技术列为高新技术之一,并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和攻关。不过,生物技术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新兴学科,它是由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构成的。传统生物技术是指制造酱、醋、酒、面包、奶酪、酸奶及其他食品的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近几十午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

  一、生物技术的含义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按照人们的预先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指的是基

  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新技术。改造生物体是指获得优良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品系或品种。

  大规模培养技术是以工业化生产为目的,从大量培养的细胞中获得药物或其他有用物质。植物大规模培养技术是以工业化生产为目的,从大量培养生物原料则指生物体的某一部分或生长过程产生的能利用的物质,如淀粉、糖、纤维素等有机物,也包括一些无机化学品,甚至某些矿石。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包括粮食、医药、食品、化工原料、能源、金属等。达到某种目的则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食品的检验以及环境污染的检测和治理等。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综合集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需要以下各个学科的知识作支撑,即普通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人类遗传学和分子医学:病毒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分子、亚细胞、细胞、组织与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进而使人们能够应用其研究成果对生物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控制、改造乃至模拟,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生产效能。

  二、现代应用生物技术的内容

  现代应用生物技术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先进的现代应用生物技术手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构成了现代应用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也称作DNA重组技术。它是应用人工方法首先把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剪切、拼接、重组,然后通过质粒、噬菌体或病毒等载体将重组后的DNA转入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中表达,生成人类所需要的产物或组建新的生物类型。这种创造新生物并给子新生物以特殊功能的过程被称为基因工程。

  (二)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指的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者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或加速繁育动、植物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物质的过程。细胞工程包括细胞融合、细胞大规模培养、植物大规模培养以及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等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指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通过化学、生物学的细胞中获得药或物理学手段使之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同时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的新细胞。细胞物或其他有用物质。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由扩增的细胞分化再生成植株,这样就有可能用细胞器官和组织的再生苗来代替种子实生苗,无限地扩大繁殖系数。

  (三)酶工程酶工程是指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对酶进行修饰改造,并借助生物反应器和相应的工艺来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酶工程包括酶的生产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以及酶的分子修饰技术。酶是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

  质或RNA,其催化效率是化学催化的10万一1000万倍,而且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专一地催化某一反应。

  (四)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指的是利用微生物培养简单、生长速度快及代谢工程特殊等特点,在适宜条件下,通过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些特殊功能宋生产人们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也称作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包括菌种选育、菌种生产利用、代谢产物的生产利用以及微生物机能的利用技术。

  (五)蛋白质工程蛋白质工程是指在基因工程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蛋白质化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基因的定向改造,从而达到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拼接,以产生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一项技术。不过,上述几项技术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彼此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其中基因工程是核心、是关键,它带动着其他几项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工程细胞”,都必须分别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的物质:又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酶进行改造来增加酶的产量、稳定性以及提高酶的催化效率等。

  传统生物技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食物通过微生物酸败而损坏;通过干燥、盐渍第—章绪论回传统生物技术的由来传统生物技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食物通过微生物酸败而损坏;通过干燥、盐渍。在我国,从后石器时代,人们就会以谷物为原料酿酒,这是最早的发酵技术。

  公元前221年,周代后期,人们就能制作豆腐、酱和醋,并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0世纪,我国就有了预防天花的疫苗;到了公元16世纪,我国医生就已经知道被疯传播狂犬病。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农牧渔业、食品轻工业、医药卫生、能源工业、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领域均有新兴应用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拓展和诞生,这必将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生物技术愈来愈显示出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它必将会带来一次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应用浪潮。

  三、我国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1986年国家将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863”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两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使我国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国家攻关计划对基因工程研究进行全面的部署。在基因工程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昆虫表达系统、哺乳动物个体表达系统等研究。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11篇)

  一、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从内涵与外延性上划分,可以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信息技术则是指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工具、技能以及拓展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它是用来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般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狭义的信息技术则是指利用计算机、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获取、加工、存储、运输与使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技术。本文所研究的信息技术,则是狭义层次的,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

  2、信息技术教育。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一种教育,如开展计算机课等。二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本文所研究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第二个层含义,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当成一种教育手段和开展形式。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有课堂教学模式还有远程教育模式等多种,本文主要针对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

  2000年1月,我国教育主管单位针对中小学阶段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与应用问题颁布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改革,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数学教育影响深远,将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阐述改变方法:

  1、信息技术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加教学形式趣味的趣味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等,能够丰富数学教学形式。使老师和学生更加感兴趣。其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化。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有时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如进行直观的图片展示,对于学生而言更为具体可接受。学生在学习时,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自然就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再次,在数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自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资料。师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接触先进的数学理念。另外,数学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也需要适当的练习。网上资源丰富,对于学生的巩固练习是非常便利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提高数学教学的速度。

  2、在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1、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情景内容。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它们图文并茂展示给学生,并且设置一定的悬念。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情境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去主动的探索和思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可感。比如学习三维图形等,学生空间感较差,难以想象该种图形。教师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呈现大量三维图形以及生活中的实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能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2、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特点相容合。针对初中数学课堂当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分析数学学科主要特征,只有清楚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如果仅仅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生硬的结合、简单的嫁接,便难以发挥它所应有的作用。教者应根据两者的特点,进行恰当有机的结合。

  3、正确把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在计算机等辅助教学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给他们精心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运用计算机等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知识。但是计算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探索工具,对教师而言还是开展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适当、恰如成分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主次不分,更不能纯粹只是为了赶时髦而去摆花架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板书,就不能完全被教师的ppt等课件代替。教师适宜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掌握所学内容。作业也不可完全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完成,还必须同时考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国内,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当中,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误区,教师和学生并不能真正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和研究。同时,初中数学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数学的应用论文(第12篇)

  一、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差异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让学生在考试当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分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由三个维度来共同组成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谓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组,进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遗传规律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A、B、C三类不同的目标。A层学生的目标是准确地掌握遗传规律的实质,深刻地理解遗传规律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初步具有判断和分析的能力;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遗传的规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处理遗传表、图和文字的能力;C层目标就是更高一级的目标,即探索遗传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背景,了解基因工程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概况。再如在设置光合作用的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可以设置A、B、C三类型的目标。A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准确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掌握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特征;B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分析光合作用与其他的生理作用的联系,深刻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C层目标可以设置为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研究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又强化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的“一言堂”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利用学案来预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任务重,要想使有限的45分钟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出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以及一些重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以便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教学。

  (二)课前要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习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在上课前根据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不同观点,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进行预习和讨论之后,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比如提问、填空或者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等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反馈结果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三、评价结果多元化

  实施差别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要有所差别,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的评价,不同的学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唯分数是从,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方法,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的标准,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量化的分数转化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是不是具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真正地动脑来思考与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轻易地做出评价,而是要认真地给学生说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机会,教师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评价不一定非得是书面的,也可以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鼓励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方式。新课标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课堂教学实践是极具有生命力的,实施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加强对课堂中师生活动的研究。差异化教学是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极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从根本上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上一篇:简单个人简历模板范文(6篇) 下一篇:合作协议意向书范文最新(15篇)

相关推荐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20篇)

单位请假条范文(第1篇) 尊敬的公司领导: 本人于xxxx年x月x日登记结婚,并属于晚婚。根据国家有关婚假及...更多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9篇)

邮件格式范文(第1篇) 我是20xx年xx月从xx科借调到区政府办任秘书工作的,主要负责城建、城市管理、环保、...更多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10篇)

复函的格式及范文(第1篇) 收件人: ___公司 传真: 电话: 关于: 0412-6734992 13304203625 回复函 紧急...更多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18篇)

思想汇报范文(第1篇) 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20__年_月成为硕士研究生后,这一年来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充实...更多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7篇)

英语范文(第1篇) Pirates Treasure--Written by Carol Moore Ten steps from the porch and twenty steps...更多

养殖之家网速递